2009年,黄金陵教授的好友不幸患上食道癌,多方求医却依旧收效甚微,甚至到了无法进食的严重地步。在朋友的鼓励下,黄教授首次运用了自己研发的药物,却没想到是用在自己亲近之人身上。随后黄教授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治疗结果,短短几日显得格外漫长,终于,医院方面传来喜讯,友人的病情得到控制并且发生好转,黄教授才真正对“福大赛因”的临床疗效松了口气,衷心欢喜。
2011年10月15日,一场名为《科技创新理念促成抗癌新药“福大赛因”的研发》的报告会于福州大学怡山校区科学楼举办。报告人黄金陵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结构化学家与教育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协全国委员、福建省科协主席,福州大学校长与首任集美大学校长。四十多名研究生在会议室里,用心聆听黄教授用自己走过的足迹所上的一堂关于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课程。
报告中,黄教授将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在一张张幻灯片中缓缓呈现。20世纪80年代,最先发现类新型原子簇化合物,黄教授称这一成就为自己的“第一桶金”。分析成功原因时,他总结了十二个字“方向对,条件好,基础实,运气好”。而后90年代的科技创新理念使他深受启发,又开辟出了固相合成原子簇的新方向。他回忆道,在参与中美四方科技协作研究过程中摩擦出科技创新的火花,因此他决定研究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的基础性理论,特别在提到1986年北京香山的“国际分子结构学术研讨会”时一脸骄傲,“当时的报告一出来,反应意想不到的好。努力成果一下子得到别人的肯定,心情非常好!真的是一辈子最风光的时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福大赛因”研制历程历时十四年,从运用“一锅煮”的合成法探索新物种,到被列为国家项目,直至走上产学研道路。科研创新事业路途艰难,但无论是在外求学时期论文答辩遇瓶颈,还是研究时数据运算、晶体收集有困难,黄教授都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信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传统思想,不断努力,不断发现新希望,凡事无论大小,尽心尽力。从1994到2008年,十四年的风雨兼程,因“福大赛因”的成功研制而变得充满意义。
谈起“福大赛因”的成功体会,黄金陵教授将其总结为“有真意,勇开拓,重协作,贵坚持”,他特别强调事业心和责任心是每个科研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而说起他的搭档陈耐生教授,黄教授则一脸敬佩之情“他为人坦诚,事业心强,面对困难从不低头。在拖家带口生活不顺利的时候,依旧不灰心丧气,勇敢的面对问题,协调各部门工作,将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黄教授在向我们展示困难对科研人员的挑战的同时,表达了对参加讲座的在读研究生的期许:“晶体研究是一门容易出成果的、容易培养研究生人才的学科,但是同时晶体研究领域近年来论文泡沫化情况严重,不希望研究生们走捷径,形成浮躁之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学会创新,具有良好的科研敏感度。”
报告会上,黄教授的幽默机智引得在场研究生们不时传出笑声。“老一辈科研人员勇于挑战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学习黄金陵教授等老一辈科研人员的精神,研究中注重创新,完善自我”福州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朱同学诚恳地说。“在选择学科之时没有看到这门学科背后如此之大的精神支持,这次讲座让我对这门学科肃然起敬,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我会将老一辈的精神传承下去”
会后,记者对黄教授进行简短的采访,当被问及对于新一代大学生毕业后急于就业而忽视创新的现实问题时,黄教授并不强制大学生搞创新研究,“毕业找工作确实是现实的、很客观的问题,无可厚非。但就业本身与培养有关,而创新能锻炼思维方法,能培养其学习能力,是一种人格、水平的体现。”面对当前的大学生、研究生学风浮躁问题,黄金陵教授表示,人在成长过程中应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他认为作为学生应有适应能力,要积极地去寻找锻炼思维的方法,不断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同时,他也鼓励现在的大学生及研究生们要有积极创新精神,勇于拓展新领,敢于开辟新局面。最后,黄金陵教授还谈到了对抗癌新药发展的期望,他说,希望明年2,3期的实验能成为正式的药物。黄教授坚信,这个期望不久就会成为现实。
名词连接:
福大赛因(Photocyanine)是一种可用于光动力治疗癌病的新药物,也是中国第一个全化学合成的抗癌光敏剂,该药物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光动力治疗是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其作用过程系通过药物(光敏剂)与激光的双重协同作用,对病变组织进行选择性破坏,具有对正常组织损伤小,毒性低,对不同类型癌病适应性广,可消灭隐性癌病灶,可保护容貌及重要器官功能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