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福州大学自主研制的抗癌新药“福大赛因”正式进入Ⅰ期临床试验,表明福州大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十四载磨一剑,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福大赛因”是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材料研究所黄金陵、陈耐生两位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历经14年成功研制的可用于光动力治疗癌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注册分类为化学药品第1.1类。该成果已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10多年来,国际上兴起新一代抗癌光敏剂的研制,酞菁类化合物即属其中热点之一。福州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自1994年11月开始从事酞菁类化合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10多年来,该项目自行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物种并筛选出一种双取代酞菁化合物——二磺基二邻苯二甲酸亚胺甲基酞菁锌二钾盐。该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和组织具有一定的靶向性特征。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在光照下有较强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1997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十个创新药物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之一。2005年12月,福州大学与福建省龙华药业有限公司共同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1.1类新药注册申报。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该项申报得以进入绿色通道,进行特殊审批。2006年3月29日,福建省科技厅组织国内同行专家对“新型抗癌光敏剂的研究与产业化”成果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批准生产后,将成为世界上首次上市的此类新药”。
临床试验初试告捷,试验者招募正在进行时
2009年2月12日,“福大赛因”临床试验启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隆重召开,宣告“福大赛因”Ⅰ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试验结果表明,“福大赛因”对多种病种疗效显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州大学退休教师江显穆,在2008年9月被确诊为中晚期食道癌,当时整个食道被癌细胞堵的只有牙签粗的缝隙,经过一个多月的放疗,病情虽然有所控制,但还是只能进食流质食物。江老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于2月10日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式接受“福大赛因”静滴注入,24小时后在病灶部位进行激光照射,短短20分钟癌细胞开始被杀灭。7天后,被癌细胞堵死的食道孔径已达到1.1公分。2月19日,江老师出院回到福州,目前已能进食干饭。
目前“福大赛因”Ⅰ期临床试验面向全国招募18—24名年龄在18至70周岁的试验者,主要病种为食道癌和皮肤癌。
领导高度重视,全力带动海西医药行业发展
“福大赛因”在研制过程中,始终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省委卢展工书记亲自听取课题组汇报,勉励课题组加快研究进程,并表示要力争将药品生产基地落户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表示全力支持课题组,在经费上将提供200万元用于购买急需设备,并将召集省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支持措施。校领导陈笃彬书记、吴敏生校长、付贤智副校长多次听取课题组汇报,研究解决“福大赛因”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据悉,“福大赛因”Ⅰ期临床试验将在今年内完成,之后申请进入Ⅱ、Ⅲ期临床试验。在试验结果理想的情况下,最快在2011年可被批准生产。届时,以光敏剂为先导,“福大赛因”将带动福建省医药产业及其配套的医疗器械产业以及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产业,使福建省成为海峡西岸光动力治疗中心。